西安網評:北大保安成校長喚醒人的進取渴望
來源:發布時間:2021-05-14 16:37:10
因為以北大保安的身份考入北大法律專業自考???,張俊成被冠以“北大保安讀書第一人”的頭銜,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。高光之后,他回到家鄉山西長治,在中職學校任教、辦學。從燕園汲取的養分不斷滋養著他,如今,張俊成期望辦一所國學氛圍濃厚的職校,通過“以禮服人、以德化人、以技立身”感染更多少年,讓他們不僅有技能傍身,而且有規矩、知敬畏。(5月10日《工人日報》)
在“北大保安”這個特殊群體中,張俊成無疑是標志性人物,這不僅是因為他是“北大保安讀書第一人”,也通過自己后來堅持不懈的努力,從一名大學保安成長為一名職校校長,實現了人生華麗的轉身。人生的逆襲有太多的不確定性,未來的發展也有太多的難以預見,誠如張俊成所說,“保安的勵志故事多了,并不是一種固定的成長模式。”不過,從個人的成長經歷去探尋普遍規律,找到可以學習和效仿的坐標,卻是張俊成和北大保安們所表現出的榜樣力量。
一個人能夠屢上頭條成為關注的焦點,其間既有逆襲所帶來的反差效應,更重要還在于持續釋放出來的內在動因。從保安到校長的角色轉變,其間付出的艱辛與努力,選擇與堅持,遠遠超越了常人而值得稱道。成為校長之后,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價值追求,轉化成教育理念與工作標準,由此去感染更多的學子,讓他們能夠有著健全的人格、崇高的追求、熟練的技能和奮進的意識,個人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發揮,并因之為社會做出了更大的貢獻,張俊成為“北大保安”這個標簽化詞語賦予了新的內涵。
生活不如意者之十之八九,每個人的出生不同,人生的起點則完全不同。生在逆境也好,順境也罷,都需要通過不斷的奮斗,才會改變人生的境遇。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進取的渴望,哪怕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,也會一事無成,要么變得碌碌無為,要么從此沉淪一生。尤其是對于普通的平凡人來說,找準人生的定位和賽道,才能實現更多的人生可能,反之,則再好的理想與追求,都無法真正實現,更無以實現更大的跨越。
現在有一個很時尚的詞叫佛系,青年群體則稱之為“佛系青年”,由此所帶來的現象叫“無欲望社會”或“低欲望社會”。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《低欲望社會》寫道:“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,沒有夢想,沒有干勁,日本已經陷入了低欲望社會。”為什么有的人年紀輕輕就沒了上進心和欲望,躲在舒適區只想安逸的生存?這也是當前我們面臨的共同社會困境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沒有青春年少時的沖勁與闖勁,而是安于現狀缺乏進取的渴望,既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,也沒有敢為天下先的干勁,“大學生畢業后回家啃老”成了典型的例子。
北大保安成校長的經歷,意義就在于詮釋了一個淺顯的道理,一個人只要有追求,保持了進取的渴望,就一定會改變自己的現狀和處境,實現人生的逆襲。加之對比社會現實中,佛系文化越來越泛濫,漸次成為具有極強影響力的文化現象,帶有傳統的“個人逆襲”所釋放出來的進取精神,就顯得難能可貴,具有非常強烈的示范功能。
北大保安成校長喚醒人的進取渴望,這與時下“喪文化”盛行形成了極強的反差,帶來了“重塑精神價值”的啟示。一個社會要充滿不竭的動力和旺盛的活力,就需要每個個體都有馳而不息的強大進取精神。當每個人都具有了“北大保安”的追求與理想,這個社會才會更有希望,也才有更加光明的前景。
作者:堂吉偉德
編輯:錢江
【來源:西安網】
本文轉載自法制現場,內容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